首页 最新动态 赵少俨:鱼跃青池满,根植民间,饱含向往,承载特殊情感的"鱼”

赵少俨:鱼跃青池满,根植民间,饱含向往,承载特殊情感的"鱼”

来源:赵少俨 时间:2020-02-13

六、古代文人鱼文化的特点

(一)鱼文化功能外衍导向明显

6aa8d4504deb46829c8072a9bdf48921.jpg

赵少俨作品《富贵有余图》

鱼文化功能的外衍是人们对外在实有之物及外化精神现象的认知、思考和利用。它是对鱼文化的生存、繁衍、图腾等始生导向的延续和泛化。在文人们有关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们对于人类生存、繁衍以 外的 诸多 物 象 与 意象,诸如鬼神、祸福、宇宙等领域都进行了关注、思考与表现。虽然在民间文学当中,鱼文化也有诸多外衍的表现,但其深度与广度却无法与文人作品中的鱼文化相比。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文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持有一种探究的态度,并且习惯于把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与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种种感悟联系起来。

ac2483c0048745b595b1a5fd18a8da08.jpg

赵少俨作品《富贵有余图》局部

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文人作品中的鱼文化拥有了比民间文学中的鱼文化更为绚烂的色彩。

(二)将“鱼”与“我”高度统一

由于文人们多半具有强烈的自我审视、自我表现的欲求,所以在他们的笔下,鱼既是抒发情志的工具,也是其内心自身形象的代言。文人们不断地通过鱼来观照自我,表现自我,在他们的下,“鱼”与“我”达到了高度的精神契合。

3c9a575da8a44c2b93f87f0f6ef228cc.jpg

赵少俨作品《富贵有余图》局部

正是由于文人作品中鱼文化的这些特点,文人文学中的鱼文化才具有了明显的、属于文人阶层自身的文化特色。也正是由于这些特色,文人鱼文化才呈现出了与民间鱼文化迥然不同的风貌。

(三)新的建构植根于民间文化

尽管文人文学中的鱼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但却是植根于民间鱼文化的。在文人作品当中,民间鱼文化中鱼的种种寓意被继承下来并且被用以建构属于文人阶层的鱼文化。如,在民间,鱼是“余”的谐音,因此,人们用鱼形来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

cad811966ee04942b13e372f9212a82a.jpg

赵少俨作品《富贵有余图》局部

在鱼形图案中,鲤鱼和金鱼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就是因为“鲤鱼”和“利余”同音、金鱼与“金余”同音,而备受青睐。取其谐音,就有了大鲤鱼的“得利图”、“连年有余”图等。因为,鱼直接对应了人们对富裕、吉庆、求福的心理,含义处处得利、生活幸福。

鱼儿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又迎合了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鱼儿离不开水的自然现象又是鱼水之欢的情感表达,寄托了男女情深、夫妻恩爱、伉俪美满的情意。“鱼”又和“玉”同音,含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和情趣,所谓“金玉满堂”,那是多那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乐趣和意境。

cb421459ea37457587fd530eb4e8f6d7.jpg

赵少俨作品《富贵有余图》局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