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春晓谈赵少俨 | 法律之外的航线
杭春晓

赵少俨来我住处时,碰上另一位朋友。那人颇江湖,见面未久,便兄弟来回地要喝酒,声称自己酒量甚好。因我对他二人酒量不熟,只知道自己是上不了桌的,加之天性不爱酒,喝了后总不舒服,干不了事情,故而一味推脱。然少俨却笑笑应允了,我不便再推,就应和了。酒菜齐备,三人举杯,天南地北地侃,“兄弟”成了口水的飞沫,甚是相见如故的模样。只是,我仍不敢痛饮,因这酒精的容量实在有限。

详情

郭石夫谈少俨
郭石夫

我和少俨接触不多,从他的画集可以看出来,少俨走的路比较正,在当今画坛来讲,他是从宋元绘画入手,气息也是接宋元人画的气息,这在中国花鸟画里来讲,是一条正路。不像有些年轻人学画画,从近代的大家直接入手,这样容易走偏。所以他的这样的基础很好,虽然他画的小写意,但是他文脉的延续在中国花鸟画的传承过程中选择了一条很正确的路。
三十七岁这个年龄能画到这样一个程度很不容易。因为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三科来讲,花鸟画是最纯粹的最难学的一门,花鸟画不管是小写意还是大写意,它的绘画是不能去起稿的,不能做粉本的,需要有腹稿,这样笔墨出来才是活的东西。中国画讲的就是精神性。少俨从中国美院出来,也受到中国美院老师们前辈们的影响,所以学习中国画还是要有传承,很多人上来就讲创造,我觉得绘画这个东西是我们的文化,我始终强调是一个链条。每一代的画家无非是在我们中国绘画这个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入这个链条当中来,不是什么事从我开始从我做起,这实际上是不好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总是强调让年轻人创造,创造没有错,但是在什么样的阶段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在少俨这个阶段,我觉得需要踏踏实实去学习,踏踏实实向古代优秀的画家去学习,传承和继承是第一位的,文化是需要继承的,中国画讲究吃老,我小时候学画画,老师傅讲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是千古的事,学习绘画和千古联系起来,说明它是一个很严肃的事。你能不能把你的画在这个链条上接续下去,传承下去,这恐怕是最不容易的。这和西洋文化不一样,尤其现代西洋绘画,它现在很多是观念艺术,它就是要求我的观念和你的不一样,我们的文化不是这样的。我们是总讲究画面画到最后的文化性和精神性,你有了这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后,你在你的绘画里才可能存在传统的好的东西。再就是中国画的道德性,也是传承下来的,中国画讲人品讲画品,讲修为。
少俨这么年轻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很可喜的。他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走,艺术实际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这一代人是这样,我们上一代的老师也是这样的,有时候谈到艺术 也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我们的寿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寿命里面能做到什么程度?像李可染先生,李苦禅先生,我们给他祝寿的时候 他说我要是能多活20年能比现在画的更好。但是寿命是有限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只有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在修为过程中去提升自己的绘画的技术性、思想性和审美性。另外我希望尽管我们需要传承需要向古人学习,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去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具有这个时代精神的花鸟画,既是中国的,又是传统的,同时又是现代的,这样一种精神面貌。我总是对年轻人讲,不要学传统就把自己打扮成假古人,我们学了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它,创造出既符合中国的道统,又有今天我们的面貌的这样的中国画,这才是我们需要作为的,这样我们这个文化链条才会永久。所以我希望少俨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合南北,最后融合的是要做这个时代的画家,这个时代的画家已经不分南北了,希望少俨的路以后能够走的更好。
少俨这么年轻走了一条很正确的路,我希望少俨在今后的发展中,不管将来的绘画风格会是什么样,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精神性和传统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笔酣墨畅写君子
马其宽

梅兰竹菊,世称“四君子”。君子者,品格高尚之人也。以草木喻君子,将其“人化”,加以颂扬赞誉,是我国人民的独特的写意。“四君子”所具有的特性,体现出人们所追求的高尚品质。所以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梅兰竹菊情有独钟,深入人心,培植“四君子”,题咏“四君子”,书写“四君子”,已成为传统文化了。
前贤咏梅,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独有花枝俏”;孔子赞兰曰“兰为王者之香”,“芝兰之生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得,不为穷困而改节”,兰被尊为“国香”,“香祖”,群香之首;吟竹则有“不可一日无此君”说。苏东坡云“宁可食无竹,不可居无竹”,石涛题画“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赏菊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菊残独有傲霜枝”,历代赞美“四君子”的诗文,比比皆是,被视为隐士或品德高尚者之化身,所以名气之高,是众卉所没有的。
绘画历史上,“四君子”是长久不衰的题材,明师辈出,擅长其中一种,即可称大师、名家。宋文与可、苏东坡善墨竹,为一代宗师;赵子昂、吴镇、倪云林、柯九思、李息斋、夏昶、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写竹各具面目。宋杨补之善写梅,传有墨梅在世;元王冕、明陈录、王谦专擅梅花;清金农、罗聘、汪世慎、陈撰梅花各有风格;吴昌硕、齐白石以篆书写梅,开创写意梅花新境界。
写兰名家则有郑所南、赵子固、陈白阳、石涛、李复堂、李方膺、郑板桥、吴昌硕,虽一花数叶,皆可体现个人风格矣。
画菊花似与前三种有所不同。历代无论宫廷画家、民间画家还是文人画家,都收菊花作为重要题材,且又有许多名作流传下来,但又不似画梅、兰、竹,擅长一种即可名垂画史,甚至成为一代宗师,其原因还有待研究。
花鸟画中,梅兰竹菊被视为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花鸟画点、线、块中,最重要是线。“四君子”基本上是以线条来表现的,长短、弧直、粗细、轻重、光毛以及折钗股、屋漏痕等用笔的变化,用墨用色的变化,可以概括所有花鸟画技法了,所以学习传统花鸟画,必须学习梅兰竹菊。
前辈画家为我们留下许多“四君子”图谱,流行较广的有“芥子园画传”。今赵君少俨,因教授学生,绘了一批教学示范作品,从中挑选梅兰竹菊,出版为册。他的绘画,重视传统,重视基本功,并有创新意识,这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千百年来,“四君子”画法几乎都规范化了,程式化了,得遵循这些规律,又要有自己的想法与大胆实践,其程度比其他题材都困难。赵少俨有如此勇气,当然有其实力。他在中国美院求学期间,着力于传统艺术,多取法元代及吴门画派、扬州画派以及八大、黄宾虹诸家,又受到当前“新文人画”风的影响,重意趣,立足传统,汲取诸家所长,笔墨比较厚重古拙,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少俨离开中国美院后,又在北京从师名家,期望他更上一层搂。

边平山谈少俨
边平山

我和少俨相识也有几年了。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画的时候,他还属于对传统的对宋的 一些绘画在做一些研究。因为宋的绘画基本上是一个高峰时期,它当时提倡的是写生,和西方古典绘画是处在同一个时期,就是写实主义。所以少俨走的路还是比较正统的。但是正统的路走起来可能比较艰难。少俨很勇敢,也很努力。最近少俨除了绘画以外,还做一些关于图书的编辑和出版。书这个东西很值得人们认真的去对待,收藏的最高境界在过去指的就是家里有几本善本书,如果你家有几本善本 书就是大藏家,所以少俨爱书,本身这是过去文人必须做到的。所以我看到少俨近几年做了不少这方面的事情,这次他又编了一套关于花鸟画的技法书《墨花墨禽画谱》,也很用心。从明代的石竹斋到清代的芥子园,历代出过不少技法书,但是当代真正总结性的书基本上没有,这跟中国开放以后西方艺术的冲击有关,所以现在我们考学的参考技法书基本上不是水彩就是油画,很少有国画 的技法书,而且缺乏能够比较全面的介绍借助当代的一些科技手段为传统艺术服务的书,比如借助摄影如何结合到传统绘画,让读者看了之后明白是怎么转变的。所以我觉得少俨愿意做这个事情我还是很赞成的。

参传统 造心境
王平

三代上古诗文,时见鸟兽草木之名;花鸟画蓓蕾初萌,相信也寓兴于此。历代画家在花禽鸟兽上融入自身对生活、对艺术、对时代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家面貌。在当今这个都市化程度不断增强的社会里,人们对花鸟画的热情并没有消减,以花鸟画作为术业专攻的画家也不是少数,青年花鸟画家赵少俨就是其中的一员。
赵少俨,1975年生,自幼迷恋书画艺术,曾先后就学于山东维坊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少俨好学上进,是一位坚持传统出新的花鸟画家。近年来,他以其对自然、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对艺术的激情和创造能力,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少俨的作品,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首先,他的作品多是广泛研究历代名家画本的产物,他广泛研习传统,领悟传统。可以说,师传统、师古人是他艺术最大的特色。
其次,他的艺术基础打得广。白描、没骨、写意、重彩诸多领域他都有涉猎。这很难得,当代画家的一个通病是专攻一项,不及其余,这样做,好处是深入,弊端太狭窄,发展的余地不大,金字塔尖的高是由金字塔塔基决定的。少俨的“塔基”打得厚、广,这是少俨将来发展的保证。
再者,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赵少俨依然是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常见菊、荷花、紫藤、蔬果、禽鸟等题材,但在这些既成的美学范式中,赵少俨画出了自己的情感。《绰约春风》墨彩交融的华章、《蒲塘秋风》水墨氤氲的韵味、《荷花禽鸟》清旷悠远的雅致,体现出少俨参悟传统、妙造新境的艺术追求。
还有,翻阅少俨的作品,能感觉他时时以敬畏之心来对待艺术。作为一个以写意见长的画家,他明确地追求元人墨花墨禽的韵致,他的画看似随意点染,但没有信笔的粗率,有的是他对笔墨形体的精心提炼及画面经营的苦心孤诣,他对钩筋、点蕊、擦皴、点苔等的轻重虚实都很注意,“大处着眼,小心收拾”,作品具有“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特点。
另外,少俨的花鸟画除了注重传统,追求视觉上的和谐愉悦外,更追求心理上、画面外的意境表现和精神升华。他的作品不刻意追求风格的猎奇,而强调自然而然,他的画与他所选择的表现手法相得益彰。他用心作画,追求清淡幽静的气息。他的画把人带入的是一个和谐、宁静的诗的境界。
少俨是一位很有主见的画家,也是一位善于融会贯通的画家。希望他今后把写意的气势、工笔的造型更多吸到他的花鸟画中来,创造自已的艺术符号,在传统出新的道路上有更大的突破。

禅心写蟾
许好成

禅者,佛语也。禅心者,即洗去世间尘俗杂念,一心向佛,进入一种恬淡、松静、平朴简远的佛家境界。蟾者,蟾蜍也。乃水中爬行,跳跃,游走皆擅的一种双栖动物。它以捕捉蚊虫为食味,以保卫庄稼为天职,其身体能入药医病救人,实为世间善物也。
近读少俨新作蟾画,感慨之余,略有所思,遂成拙文。
少俨画蟾,笔触细腻,水墨酣畅,线条劲挺,且含蓄内蕴,著意不功。使用传统的小写意手法,去掉了那种矫揉造作烟火之气,取自然物象朴厚率真之风,集艺术语言,拆笔墨意趣之雅兴。品读其画,使人感受到作者那一颗清净淡然,悲天悯物之心。这似乎与少俨近年来的修为有很大关系。少俨深知,为艺者,最忌心浮性躁,急功近利。在浮躁之风盛行,物欲横流的当今,少俨能沉下心来,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风所惑,深入傅统,走进经典,潜心翰墨,沉醉丹青,且著书立说,有多部花鸟教教程付梓出版,实属难能可贵。近来,又拜古琴大家徐永先生为师,专心习操《良宵引》《平沙落雁》等古典名曲,从幽雅的古调中去寻觅与水墨相契合的艺术元素,来充盈自己的艺术创作。少俨写蟾,不拘成法,率情而为。所作蟾画,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或水中戏游,或草丛待捕,或跃上田畦,或引吭高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结合,燥润相生,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若无深厚之传统笔墨功力,岂能为之。更兼他心静如水,超乎物外,以禅心写蟾意,笔墨,性情,意趣皆具焉。读少俨画作,如聆一首古典名曲,萦绕耳际的是远古流出的天籁之音和远古童声;如品一盏清茗,从一缕淡淡的茶香中去体悟大自然的质朴与静谧,旷达与高远。这时,你就感到灵魂的一种净化,心底的一份慰藉。
少俨还年轻,他的发展空间阔大,志向高远,相信他以自己的勤奋,执着,一定会走出中国花鸟画的新天地。